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24篇
  免费   17905篇
  国内免费   12186篇
耳鼻咽喉   1808篇
儿科学   2432篇
妇产科学   1515篇
基础医学   16664篇
口腔科学   3186篇
临床医学   21809篇
内科学   21686篇
皮肤病学   2087篇
神经病学   7314篇
特种医学   70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73篇
外科学   18746篇
综合类   38771篇
现状与发展   51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14784篇
眼科学   4052篇
药学   19148篇
  194篇
中国医学   13832篇
肿瘤学   13228篇
  2024年   327篇
  2023年   2318篇
  2022年   4557篇
  2021年   8048篇
  2020年   6743篇
  2019年   5173篇
  2018年   5632篇
  2017年   5710篇
  2016年   5413篇
  2015年   8545篇
  2014年   10441篇
  2013年   10894篇
  2012年   15625篇
  2011年   16834篇
  2010年   12632篇
  2009年   10593篇
  2008年   11887篇
  2007年   11458篇
  2006年   10624篇
  2005年   9041篇
  2004年   6570篇
  2003年   6283篇
  2002年   5266篇
  2001年   3987篇
  2000年   3084篇
  1999年   2333篇
  1998年   1355篇
  1997年   1265篇
  1996年   980篇
  1995年   900篇
  1994年   691篇
  1993年   449篇
  1992年   475篇
  1991年   393篇
  1990年   360篇
  1989年   272篇
  1988年   241篇
  1987年   221篇
  1986年   171篇
  1985年   129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48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20篇
  1974年   22篇
  1973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Mimics对心脏进行三维重构,用3-matic进行模型优化以及模型误差分析,对左心室室壁运动做速度分布假设,基于UDF宏文件对左心室室壁运动编写程序,将血液视为非牛顿流体,采用动网格技术研究不同血压对左心室血液流动的影响。模拟发现当左心室收缩时,压力梯度明显,内部压力减小。当左心室舒张时,内部压力逐渐增高。二尖瓣口处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血压升高,左心室内剪切应力持续增大,极易破坏红细胞结构,产生溶血现象,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就医行为选择在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间的差异,为合理引导结直肠癌患者适宜就医及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2018年1月-2019年12月17家三级甲等医院21894例首诊结直肠癌成年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EmpowerStats 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18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就诊于中医院的有862例(3.93%),西医院的有8723例(39.85%),肿瘤专科医院的有12309例(56.22%)。对于不同医疗机构,男性占比均大于女性,58-68岁患者占比最大。且结直肠癌患者年龄、医疗付款方式及肿瘤分期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P<0.001)。西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结直肠癌Ⅲ期患者占比最大,而就诊于中医院患者中结直肠癌Ⅳ期最多。从地域分布来看,异地就诊比例(57.32%)大于本地,且就诊于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中73.66%来自外地。患者来源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市、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而在北京市内,西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于朝阳区、海淀区及西城区,中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于海淀区、朝阳区及丰台区,肿瘤专科医院则主要来源于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结论 应大力倡导年轻以及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向中医院分流,充分施展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优势;发挥三级医院带动作用,建立对口帮扶医院,减少不必要的跨省流动及提倡结直肠癌的早筛早治,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李伟 《当代医学》2022,28(1):158-160
目的探究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单独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TC、LDL-C、FPG、2 h PG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8、12周,实验组TC、LDL-C、FPG、2 h PG逐渐降低、HDL-C逐渐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FPG、2 h PG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高于单一治疗方案,且药物联用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缺牙间隙大小对上前牙区连续缺牙伴水平骨量不足、行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上颌前牙连续缺失,行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的患者,根据缺牙间隙分为两组,A组为2颗牙连续缺失,B组为3~6颗牙连续缺失.通过Mimics软件重建骨增量区3D模型,测量骨增量的体积及宽度;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高度.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44例患者,年龄18~60(平均38.52±12.56)岁.共计122个位点,植入94枚种植体,其中A组44枚,B组50枚.A、B组每牙位骨增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每牙位骨增量宽度小于B组每牙位骨增量宽度(P<0.05);种植体周围骨质丧失高度随时间变化而增加(P<0.05);组别对种植体近中及远中骨边缘丧失高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学区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缺牙间隙对对骨增量体积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质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Lessons Learned
  • The overall safety profiles of ipilimumab 3 mg/kg and 10 mg/kg administered every 3 weeks, were consistent betwee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patients from previous U.S. ipilimumab monotherapy studies. No new safety signals were identified.
  • The mean systemic exposures to ipilimumab (assessed by first dose area under the curve during the dosing interval and maximum serum concentration) were numerically lower in the Chinese patient population than in U.S. patients for both 3 mg/kg and 10 mg/kg doses; however, the range of ser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Chinese and U.S. populations overlapped (3 mg/kg and 10 mg/kg), suggesting that ipilimumab pharmacokinetics was ethnically insensitive in this study.
BackgroundThis phase I, open‐label study assessed ipilimumab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K), immunogenic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recurrent malignant melanoma (MM) 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MethodsOf 39 patients enrolled, 25 received ipilimumab (11 patients received 3 mg/kg, and 14 patients received 10 mg/kg). Reasons for not receiving treatment were withdrawal of consent (3 patients), no longer meeting the criteria (10 patients), and one recorded as “other.” During the induction phase, patients received ipilimumab (3 mg/kg, i.v.), on day 1 of a 3‐week cycle, to a maximum of four doses or progressive disease (PD). During the maintenance phase at week 24, patients received ipilimumab (3 mg/kg, i.v.) on day 1 of a 12‐week cycle, to a maximum of 3 years or PD. Considering the co‐primary safety and PK endpoints, the successive dosing required nine patients with two or fewer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during the 42‐day observation period to proceed with a new cohort of nine patients at 10 mg/kg.ResultsIpilimumab safety and PK profiles were similar in Chinese and predominantly White populations. Ipilimumab was well tolerated. Most adverse events (AEs) were grades 1–2 and experienced by 11 patients treated with 3 mg/kg and 14 patients treated with 10 mg/kg. There were no new safety concerns. Incidence of anti‐ipilimumab antibodies was low (1 of 10 in the 3 mg/kg patients and 2 of 13 in the 10 mg/kg patients) and without safety implications. In the 3 mg/kg group, 8 of 11 patients had PD. In the 10 mg/kg group (all NPC, 0 MM patients), 11 of 14 patients had PD. Three patients had stable disease (one at 3 mg/kg and two at 10 mg/kg).ConclusionIpilimumab was well tolerated in Chinese patients, showing similar safety and PK to previous studies in predominantly Whit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7.
冯丹  何伟   《四川医学》2022,43(3):218-222
目的 探讨低危单胎的足月妊娠自然临产后,潜伏期脑胎盘率(CPR)对预测新生儿不良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住院临产分娩的67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获得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参考既往研究得出的不同孕周CPR正常参考值百分位作为分组指标(CPR≤10%参考值定为低CPR)。比较低CPR组(72例)与正常CPR组(601例)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不良结局。结果 低CPR组与正常CPR组在孕妇年龄、孕龄、产次、孕期体质量增长、总产程、新生儿体质量的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CPR组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或助产发生率、新生儿任一不良结局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率均高于正常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CPR预测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准确率为89.5%(602/673),敏感度为51.7%(15/29),特异度为91.1%(587/644)。结论 本研究数据显示,对于无并发症及合并症、低风险的单胎足月妊娠,潜伏期低CPR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老年人生命晚期获知疾病相关信息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生命晚期疾病信息意向问卷,利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中心城区7所养老机构及15个社区的414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水平、获知程度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14例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得分为(17.1±4.9)分;48.8%(202/414)希望详尽知晓,30.7%(127/414)希望选择性了解,20.5%(85/414)不想知道任何信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见过其他生命维持治疗(LSTs)是影响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水平的主要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1、0.116、0.115,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以60~69岁为参照,70~79岁:OR=0.544,95%CI:0.310~0.957;80~89岁:OR=0.526,95%CI:0.289~0.956)、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大专及以上:OR=2.166,95%CI:1.093~4.290)、主要生活费来源(以其他补贴为参照,家人支持:OR=7.303,95%CI:1.157~46.108;退休金:OR=9.288,95%CI:1.502~57.415;公积金/储蓄:OR=15.676,95%CI:2.122~115.793)、是否接受/见过其他LSTs(以是为参照,OR=1.985,95%CI:1.150~3.425)是影响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获知程度意向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人生命晚期获知疾病相关信息的意向程度较高,年龄、文化程度、主要生活费来源、是否接受/见过其他生命维持治疗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丙戊酸负荷量进行分组,了解各组患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控制情况。结果(1)6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包括癫痫36例(54.5%),颅内感染16例(24.2%),缺氧窒息3例(4.5%),颅内肿瘤2例(3.0%),脑发育异常2例(3.0%),颅内出血2例(3.0%),病因不明确5例(7.6%)。(2)所有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根据不同的丙戊酸负荷量(0 mg/kg,10~15 mg/kg,16~39 mg/kg,40 mg/kg)分为4组,各组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时间和癫痫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0.340)。(3)所有患儿予丙戊酸钠应用后都有监测肝功能,无一例患儿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并且接受负荷量为40 mg/kg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